首页

北京宠儿女王qq

时间:2025-05-26 02:47:53 作者: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已培养千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国际化人才 浏览量:59277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获悉,设在该校的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十余年来已培养1000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两国科教文化合作的一面旗帜。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顺利举办。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中丹绿色创新日”近日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和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同步举行,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在哥本哈根会场开幕式上致辞时回顾中丹科教中心的发展历程,透露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情况。她表示,围绕《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中丹双方将在环境、气候和绿色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随后,王艳芬代表国科大与丹麦清洁科技集群(CLEAN Denmark)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包括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中丹绿色发展论坛和中丹青年交流论坛,两国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生分别分享在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与经验,围绕绿色政策与技术实践展开讨论,并举行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启动仪式。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举行启动仪式。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据了解,中丹学院是由国科大与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及丹麦8所大学共同发起创建的科教合作平台,旨在发展和加强中丹之间的教育合作,增加中丹两国学生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互动。作为中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丹学院承担着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致力培养拥有跨学科思维、具备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与创业高端人才。

  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接受媒体采访介绍说,中丹学院每年来自欧洲教授的规模稳定在200人次,提供水与环境、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创新管理、生命科学工程与信息学、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食品与健康等全日制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并能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为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作总结。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她指出,下一步,中丹学院要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球面临重大挑战的能源、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力度,并进一步推动合作成果转化。

  2025年是中国与丹麦建交75周年以及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中丹绿色创新日”活动在此背景下举行,既展示中丹科技合作成果,也为两国未来加强可持续发展等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直播电商推动城乡人才“双向流动”

安排4.47亿元,支持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开展农业防汛救灾相关工作,重点对农作物改种补种、水毁农业设施修复、疏渠排涝等救灾措施给予适当补助。

证监会发布多项IPO新政 同日披露4家企业撤回信息

用人工智能为乡村振兴赋能,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曾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对媒体表示,当前,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农业企业相关人才缺口很大。要培养能把新一代生物科技和数字科技应用于农业的对口人才,以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

新一轮强冷空气上线 北方局地降温12℃

有记者提问:据报道,28日,日本正式通过2024年度预算,其中防卫费达7.95万亿日元(约合41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9%,创下历史新高。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换个角度看春天!透过航拍镜头走进五彩斑斓的中国

这支救援队是由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巴彦高勒苏木的6名退役军人自发组成的队伍。这些年来,无论严寒酷暑,狂风细雨,他们坚持穿戈壁,守净土,救治受伤的猫头鹰、解救被困的岩羊、投喂寒冬中饥饿的动物......为辖区内的盘羊、牦牛、雪鸡等“高原精灵”保驾护航。

当台湾人遇上东北早市:“好贺儿”、人间味与乡愁

要守公德,站稳人民立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追求。新时代党员锤炼道德品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深刻领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远意义,敢于牺牲、甘于奉献、乐于吃苦,真正做到爱民、忧民、为民、惠民。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